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資訊 >
增強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的思路與策略
● 供應鏈安全問題已成為各國高度關注的問題,實現我國供應鏈自主可控也是亟待完成的重點任務。
● 實現供應鏈自主可控,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對于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意義重大。
● 增強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需要多管齊下,并注意協調和處理好與全球分工合作等的關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2021年的重點任務,明確指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那么,僅就我國供應鏈而言,需要應對哪些問題和風險?為什么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可控能力?如何多措并舉保障供應鏈安全?這些都是當前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高度關注供應鏈安全問題
一般來說,供應鏈主要指跨國公司在全球采購原材料并經過復雜的流程將其組合成制成品的過程。在世界各國進行生產和經營活動的跨國公司,需要有效管理遍布全球的供應鏈,也就是對整個供應鏈系統進行計劃、協調、操作、控制和優化等,將顧客所需的產品在正確的時間,按照合適的數量、質量和狀態,送至合適的地點并使總成本最優化。
在這一過程中,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布局供應鏈,形成了復雜的供應鏈條和網絡。作為全球供應鏈的組成部分,各國供應鏈之間以利益為紐帶,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由于一國難以對他國供應鏈實現有效的控制,供應鏈運轉有失控的可能,所以供應鏈安全問題成為各國高度關注的問題。
近些年,我國也遇到了一些因供應鏈運行出現故障甚至斷裂而導致的產業運轉不暢等問題。供應鏈風險主要來自于某些發達國家的技術保護和技術壁壘。比如,有的國家一旦發現我國某項高科技研發到了關鍵節點,就開始嚴加限制技術供給。一些國家因具有技術優勢或資源優勢,能夠控制某一產業的全球供應鏈,成為“鏈主”。他們會借助“鏈主”的地位,以自身需要為中心在他國布局供應鏈,將利潤率不高的供應鏈環節轉移出去,同時鞏固自身在價值鏈最高端的優勢地位,并利用其控制力打擊潛在的競爭對手,從而使供應鏈上的其他國家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面臨較大的供應鏈風險。我國近年來就頻繁受到個別“鏈主”國家的打壓。由于我國有些產品還處于供應鏈中加工裝配的環節,一些核心技術尚受制于人,存在短板,直接導致了被“卡脖子”。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也促使一些國家采取措施,將部分關鍵供應鏈移回本國,或進行供應鏈再布局。因此,實現我國供應鏈自主可控已成為當務之急。
實現自主可控是必然選擇
我們應當對供應鏈自主可控有正確的認識?!白灾鳌敝傅氖?,我國能夠在關鍵供應鏈上起到主導作用;“可控”指的是,對于某些供應鏈,我國雖然不能主導,但卻有較大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實現供應鏈自主可控,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國民經濟順暢運行,實現經濟安全和產業安全。
通常而言,衡量一國供應鏈安全性的指標包括韌性和彈性。韌性是指供應鏈有足夠強的抗打擊能力;彈性是指面對不確定的環境時,供應鏈具有從意外破壞中迅速恢復及可持續運行的能力。實現了“自主可控”,就意味著供應鏈具有較好的韌性和彈性,能夠在外界沖擊下保持或快速恢復正常運行。
實現供應鏈自主可控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味著要在國內建設自主可控的供應鏈,即從原材料、設備到中間產品、制成品,再到消費者的購買,這一系列環節都自主可控。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能讓本國供應鏈處于受人支配的地位。同時,我國具有巨大的內需市場和高效的產業集群,這是實現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重要保障。我國必須建成自主可控的供應鏈,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撐。
實現供應鏈自主可控是建設制造強國的必然選擇。制造強國不僅要求制造業規模大、產業部門齊全、技術含量高,而且要求有足夠安全高效的供應鏈。從近年來個別發達國家對我國高科技供應鏈打壓的行為可以看出,我國制造業供應鏈存在一些包括技術短板在內的薄弱環節。因此,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我們必須打造自主可控、高度安全的供應鏈。
多措并舉增強自主可控能力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應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在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實施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等方面多措并舉,加大工作力度。
摸清底數,補齊短板。應組織相關部門對我國高科技產業及其他關鍵產業的供應鏈進行摸底,按照技術差距和競爭對手施壓的情況,對薄弱環節分類列出清單,并列出可能的替代技術。對于關鍵的供應鏈環節和“卡脖子”技術,逐一鎖定短板,集中攻關并盡快轉化研發成果,擴大技術溢出效應;對于部分關鍵產業,加快建立自主可控的供應鏈,確保供應鏈安全。
發揮優勢,鍛造長板。在全球供應鏈中,我國制造業具有不容忽視的競爭力,即“長板”,比如,具有強大的制造業產業集群,具有適合我國產業和市場特點的技術優勢等。應通過改善營商環境等措施,進一步發揮這些“長板”優勢,鼓勵企業在優勢領域做大做強。
打牢基礎,提升能力。一個國家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必須建立在堅實的產業基礎能力之上。應建立產業基礎能力評估制度,準確把握和評估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和關鍵技術的現狀,確定科學合理的升級目標;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明確重點,分類組織實施;加強對共性技術基礎研發體系的建設,可考慮根據不同共性技術的特點,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
注意協調和處理好兩大關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國際分工越來越復雜化,國家間的供應鏈依賴度也會越來越大。因此,提高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還應注意協調和處理好兩大關系。
一是供應鏈自主可控與全球分工合作的關系。自主可控只能是一定程度的“自主”和“可控”,很難囊括供應鏈所有環節,所以應把自主可控和全球供應鏈合作結合起來。對于一些“卡脖子”環節,應在本國有一定的技術儲備,有能力集中資源實現技術突破;同時,應本著互利共贏原則,通過與其他經貿伙伴國簽署自貿協定、投資協定等,建立更加緊密的供應鏈合作關系,形成優勢互補,提高國際供應鏈合作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二是供應鏈自主可控與升級的關系。對于我國而言,除了要實現供應鏈自主可控,還需通過技術創新大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以及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從企業層面來說,應大力發揚企業家精神,在原材料、技術、產品、市場及生產組織方式上全方位推動創新。從政府層面來說,應大力夯實科技創新鏈中基礎研究環節,做好長期規劃,持續投入。同時,還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來源:經濟日報